最近一直覺得很空,不知缺了什麼,和好友求了幾本書單來拜讀。

其中一本是被討厭的勇氣

IMG_0094  

但是看完之後,其實心裡沒有得到那份泉源。我只是加上了我自己的見解做了以下的歸納。

 

第一個論點:裡面主要是在闡述哲學家的阿德勒論點『目的論』,但是推翻了佛洛伊德的『因果論』,

但我覺得這兩個論點應該相輔相成,我相信因為如何做,會造就之後的果。因為發生什麼,經過了反省,所以我變成怎樣的人。

過去及未來在書裡面是被否定的,唯一只有『當下』,這點我倒是贊同。

所以結合兩個人的結論應該是,把握當下,因為現在,會變成以後的過去,而現在如何做,會造就之後的果。

 

第二個埨點:『自由』來自于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,如果沒有這勇氣,那就是得活在別人的期望裡,那就不會自由。

但是,我想這還是要有所選擇,因為不可能所有的行為都處於想要怎麼做有何不可以,

而是可以歸納出,在這世界上,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掌聲,

總是有支持你的人及反對你的人,你可以選擇、思考,想要怎麼做才可以讓自己舒服,但是無論如何,不可能得到100%都贊同,所以必須要有包容的雅量,而且可以擰聽那些反對意見,

但不要一直往心裡去,否則只是讓自己更難過而已。因為人總有歧見,所以擁有了了解總有人會討厭你,然後,接受它,就不會那個尷尬的活著。

 

第三個論點:要得到歸屬感,就是朝『貢獻他人』為目標。

這個論點我贊同,因為有時工作一陣子,失去了動力,也產生了懷疑,不知道為何要這麼累及拼命。

後來思考,除了自己的熱誠以外,如果做了自己覺得貢獻他人的事,真的會比較有成就感。

 

第四個論點:最難解的問題就是人際關係的問題。

這也不得不贊同,但是這的確是很微妙的,人的一生都在學習的課題。

 

其中還談論到『幸福』這件事。

他把他歸納於貢獻他人,所以人生變得有意義,這我還在思考是否是對的,還是這就是唯一?

或是把所有事情達到心中平衡的境界就會感到幸福。

 

看完本書,覺得作者說話反反覆覆,而且社會在變,似乎有些論點太過老舊,讀完不容易有共鳴。

對哲學有興趣的可以看看。但平時我不太愛討論哲學,我只喜歡聽聽,然後就過去了,我只承認我從國小四年級開始,就開始接觸被人討厭,並且與其搏鬥。

到國中,我接受總有人不投我票的,但是長大後,我開始了解勇於接受被討厭的那份自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非霏旅遊雜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